关于我们

火狐官网一家专注于矿石磨粉域的企业

第七章和免费竞争

来源:火狐官网    发布时间:2023-10-09 20:56:34

  ,时任微软公司总合伙人的比尔·盖茨写了一份“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解释说,自己的公司刚花了万美元研制了一款新软件,但是却被人免费复制盗用了。他警告说,如果这样的一种情况延续下去的话,那么他将无力再研制出新的软件,大家在未来将满盘皆输。

  大多数电脑爱好者必须意识到,你们所偷窃的其实是自己的软件。购买硬件总是要付钱的,但是软件却是大家共享的。谁会真的在意辛苦研发软件的人能否得到报酬呢?

  比尔·盖茨的忠告产生了效果。个人电脑从原来只限于一些怪怪的电脑爱好者走向了普通用户,而这些普通用户在复制软件方面并不在行,因此编码需要付费的观念就深入人心了。随着苹果2代和IBM个人电脑的普及,商店在出售电脑的时候,都把软件和操作指南包装在电脑箱里一同出售。软件业也成了一个新兴行业,微软公司毫无疑问赚得更是盆满钵满。

  不过,和免费竞争的岁月并没有过去,盗版从来都没有完全消失过。原来的软件是装在软盘上的,因此较难复制,但是后来软件都和音乐CD一样装在光盘里,这就可以像翻录CD一样进行复制,因此软件盗版也开始变得愈演愈烈。微软公司在软件中加入了在正版产品包装上才有的序列号,但是盗版者索性连序列号和包装上的图片都一起复制了。在发达国家,法律诉讼、公共意识运动、行业协会团体甚至外交制裁都使得盗版者不能无法无天,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盗版就要猖獗得多。

  中国的个人电脑市场发展快速,伴随着电脑销售的不仅有微软公司的盗版软件,还有别的任何种类的盗版软件,包括电脑游戏和教育软件(编辑老师请注意)。

  微软公司的官方表态自然是严厉反对盗版的,但是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都是明白事理的,他们了解微软公司的盗版产品是不可能赶尽杀绝的。如果想要彻底消灭盗版,那么公司的付费用户就将承担高额成本,而且使用公司软件的时候会感到极不方便,他们启动软件时必须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密码认证才行。换个角度来看,存在着盗版也并不全是坏事,如果人们在盗版某些软件,那么说明至少还在使用它,而当这些国家的市场进一步成熟之后,原来的智力分享将有可能转换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

  1998年,比尔·盖茨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对学生发表演讲时说:“尽管中国每年卖出的电脑有300万台,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使用微软的软件而掏腰包。不过,今后某一天,他们可能会掏腰包的,只要他们一直在使用盗版软件的话,我想让他们能接着使用盗版的微软软件。这样他们对我们的产品就会着迷,而我们在接下来十年中也会想出办法该怎么从他们那收到钱。”

  如今,比尔·盖茨预言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变得更富裕了,而电脑却慢慢的变便宜(现在最热门的简易Netbook笔记本电脑售价才200美元左右)。微软公司也把装载在这种电脑上的软件售价降低到20美元(比正常版本售价的四分之一还要低)。盗版给微软的软件培养了一大批拥护者,而且还帮助降低了正版软件的采用成本。如今,在盗版软件出现了几十年后,你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个庞大的正版软件市场和一个巨大的盗版软件市场,微软公司依然是业界的执牛耳者,而消费者手里的钱慢慢的变多,他们对非正版软件带来的使用不便却越来越没有耐心了。比尔·盖茨当年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剿灭盗版,没有采取残酷手段把它赶尽杀绝的战略终于收到了效果。

  90年代,当微软公司在海外市场同盗版软件进行斗争的同时,它也在国内和一种新出现的“免费”在竞争。微软公司尽管成了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执牛耳者,但在包括文字处理器和表格处理器在内的应用软件市场上,它和其他各路诸侯还在拼杀争夺霸主地位。微软的竞争对手WordPerfect办公软件和莲花SmartSuite等软件都推出了极低的震撼价,和新电脑进行“捆绑”销售。这一些企业希望个人电脑用户能使用和电脑捆绑销售的软件,在学习和处理文档的过程中在软件上投入了时间,当他们已离不开这些软件之后,软件要升级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购买付费版本了。

  竞争对手的这些努力使得微软的市场扩张步伐放慢了,也让比尔·盖茨产生了担忧,他打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微软推出了适合家用的微软Works

  软件包,并以10美元的低价销售给个人电脑制造商。这一产品和竞争对手的报价相近,而且微软Works的文件和完全版的微软Office能够兼容,因此尽管公司并没有从微软Works中赚到什么钱,但是却让我们消费者继续选用微软的产品。

  随着电脑用户的注意力从桌面转移到了网络,同样的网络再次让微软在新的市场中称雄。微软的劲敌网景通讯公司(Netscape)发布了免费的网景浏览器(Navigator),这一举动无异于给这个新兴行业的其他浏览器提供商宣判了死刑。不仅如此,网景通讯公司宣称自己的浏览器和网景网络服务器软件合用时效果会更佳,网景通讯公司的目标是削减微软在利润颇高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

  微软公司被迫再次采取应对之策,它很快研制出了免费的网络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并把浏览器和每个版本的微软操作系统捆绑销售。这一招的确实现了遏制网景公司迅猛增长势头的目标,但是微软公司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多年来,微软一直都要因为竞争对手的反垄断起诉而支付违反竞争法的罚款。“垄断粉碎机”们攻击微软公司将一款免费的产品“捆绑”在一款付费产品上。监管者们认为,免费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是行业垄断者而且用免费排斥竞争对手就不行了。

  按照反垄断理论,因为在用收费产品向免费产品提供补贴方面,在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的公司具备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有的人觉得占据垄断地位的公司在提取垄断租金),因此这一些企业在使用免费策略的时候要更加谨慎。最终,监管者宣判微软公司还是能继续和操作系统一起捆绑销售浏览器和其他支持软件,代价是微软需要支付数亿美元之巨的罚款、诉讼费用和对公司声誉带来的损失。

  另一种免费的软件就是开源软件,尽管并非一直是叫这一个名字,但却是微软曾与之斗争了几十年的老对手。直到1998年,人类能不收费就使用并做修改的软件叫做“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各种UNIX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器和编程语言。随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沟通平台,UNIX系统的软件编写者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络群体,这个群体变得日益壮大而且合作效率也在逐渐提升。这些编程者创立了特别的许可,从而使得软件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并吸引更多人为改善软件做出贡献。免费软件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景通讯公司1998年决定免费发布网景浏览器代码的做法是免费软件主流运动中的一个亮点。1998年底,在美国科技出版商蒂姆·奥雷利组织召开的会议上,与会者对于使用“开源软件”达成了共识。使用“开源软件”的一个最大优点是没有用到“免费”一词,因为免费一词在英文中的另一个含义“自由”被理查德·斯托曼滥用了,这位叛逆的麻省理工学院电脑科学家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为的是推动自己所支持的反资本主义运动。

  1998年参会的包括Linux之父、年仅29岁的李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199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学习的李纳斯?托瓦兹开始研究编写简化的UNIX操作系统,李纳斯?托瓦兹把它命名为Linux系统。李纳斯?托瓦兹不仅编写出了很好的代码,而且为人随和、富有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网络日益成为了国际合作的一个工具,Linux系统马上就蹿红了(看来软件专家们害怕微软垄断地位和大多数专家反微软的情绪并不一定有害)。

  当蒂姆·奥雷利组织召开这次会议时,Linux系统慢慢的变成了公认的新一代软件中的佼佼者了。Linux系统代表着一种功能强大、受欢迎的编码,它允许任何人使用和改变这种编码,并把编码修改内容免费地公布于众。任何人如果想要出售这一软件也可以,不过他们不能把软件只据为己有。

  起初,Linux系统主要是和其他版本的UNIX操作系统竞争,这些UNIX操作系统包括免费版本以及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和IBM公司的付费版本。然而,因为Linux系统卓越的技术性能和综合软件专家免费贡献才智的出色能力,使得Linux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公司此时才留意到Linux系统的重要性,当时微软还心满意足地坐拥数亿美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市场。

  在我采访微软高层是如何想办法成功应对开源软件时,他们的回答中有一点是让我感到很诧异的,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很晚了。尽管Linux系统从出现时微软公司就已经注意到了,但微软的市场部从90年代后期开始就一直在奚落Linux系统,微软内部的人表示Linux系统只是个无足重轻的小软件而已,根本不值得微软为之调整商业战略。不过,微软公司在2002年9月召开了Linux全球大会,这是项目经理彼得·休斯顿提出的“正视Linux”战略的开始。

  作为比照,这次会议比李纳斯?托瓦兹开始研究Linux要晚了10年,比蒂姆·奥雷利组织的开源软件峰会也晚了4年,比生产Linux软件的VA Linux公司和红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疯涨引发的“Linux泡沫”也晚了3年。到了2002年,尽管微软公司占据了网站服务器操作系统市场的半壁江山,Linux系统也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微软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做出一定的反应并有后面发生的一切?我们最好是通过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悲痛五阶段”理论来解释。

  当Linux系统出现的最初10年,微软高管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多数高管希望这款免费的操作系统能像大多数其他免费软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或是影响力有限。即便Linux系统不会完全消失,微软高管也希望受它吸引的是原来就使用UNIX系统的人,而非微软操作系统的客户。这种想法其实也并不能让人感到称心如意,因为这些使用UNIX系统的使用者也是微软公司想要争取的客户,但至少比同生产Linux系统的公司发生直接竞争要好。不过,最让微软的经理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消费者们宁可忍受操作中会产生的烦恼也要使用免费软件,而不是选用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的软件?

  但是消费者们却很青睐Linux系统,尤其是他们建立了慢慢的变大的数据中心来支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网络世界需求。维护一个Linux服务器要比维护同样的一个微软服务器要麻烦,但是如果你要使用数十万个服务器的话,了解Linux系统的秘诀之后你就能在日后省下一大笔开销。到2003年底,Linux系统在网络服务器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上升到了接近三分之一强。扼制Linux系统上升势头的一个办法是和它的价格一样富有竞争力,也就是零价格,不过这对于微软的高管们而言实在太恐怖了,简直不敢想象。因此,微软主要是采取了在背后诋毁Linux系统的招数。

  在微软企业内部,一些工程师已经发出了警告,Linux系统对于微软的核心业务模式是一种长期威胁,并建议微软采取更有力的应对之策。1998年,微软的一位工程师在内部邮件系统群发了一份备忘录,把开源软件描述成“对微软的收入和平台都造成了直接威胁”。这份备忘录后来从公司中泄露了出来,在网络上传播,人们把它称为“鬼节备忘录”(既是因为这份备忘录泄露的时间,也是因为让人心慌的内容)。这份备忘录还警告说“开源软件免费的信息交换具有微软付费使用版本软件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于软件研发人员的思维观念会造成长期的冲击”。

  但是,微软在公开场合的表态和工程师们的想法则很不一样。1998年12月的一篇新闻报道指出:“微软的高管不屑一顾地把开源软件贬斥为骗局,微软的一位营销经理艾德·马斯说:‘未来复杂的项目需要大型团队的大量资产金额的投入,这可不是罗宾汉和他在谢伍德森林里的游兵散勇们擅长做的。’”

  一旦形势变得明朗了,Linux系统不仅仅可以存活下去,而且还能和微软的产品平起平坐了,微软对Linux系统的情绪就变成了愤怒。微软的销售人员告诉摇摆不定的消费者说:“尽管Linux系统是免费的,但就像免费送你一条小狗一样。”但是,你还要照顾这只狗一辈子,给它买狗粮,给它擦干净粪便,每天还要两次带它遛弯,这种比喻让有些想选用Linux系统的用户吓得不敢越雷池半步。

  微软决定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对Linux系统来进行攻击,其中的一个关键说法就是“拥有者的总使用成本”。微软表示,软件的成本并非仅只是第一次的购买成本,还有后期的维护成本。微软指出,Linux系统更难维护,因此那些受骗上当使用了Linux系统的人得求一大堆软件编程师和IT精英来维修瘫痪不动的机器。

  1999年10月,微软开始真刀真枪地对Linux系统发起了攻击,它在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inux五个不为人所知的秘密”的文章。文章列举了Linux系统的技术缺陷,并得出结论说Linux系统的性能比不上微软的产品,Linux系统所谓的免费并非真的不花钱,“Linux系统管理员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最先进的Linux内容,并决定该做点什么”。这篇文章警告说:“Linux群体会跟你大谈特谈Linux的免费或是低价有多么好。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消费者要明白版权费只是总决策过程成本的一小部分。”

  然而,微软的这种攻击并没有收到效果。这种没有证据的指责在消费的人看来,更加体现了微软的恐惧、不确定和彷徨。Linux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Perl和Python脚本语言等其他开源软件的发展势头都很好。2002年11月,一个感到灰心丧气的微软视窗项目经理给微软的公关部写了一份备忘录:“对于政府以及其他主要社会机构想要选择开源软件而非微软产品的想法,媒体上已经有很多报道了,对这些报道微软应该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必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当政府等大型机构在考虑或初步尝试使用这一些技术的时候,我们该要快速用事实反击那种认为大型机构已经在使用Linux系统的观念。”

  随着2002年微软举办的Linux全球大会召开,微软显然需要拿出新的策略。IBM公司早已设立了Linux部,并安排工程师们编写Linux程序。该到了微软公司抛弃那些冷嘲热讽并正视现实的时候了:Linux并没有消失,而消费者对于微软攻击Linux产生的不满态度正是原因之一。微软公司内部负责和Linux竞争的团队负责人休斯敦说:“我们意识到,如果想要别人能正视我们,那么说话做事就需要剔除情感因素。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一切都让自己陷得更深了,而让竞争对手感到高兴。”

  在Linux全球大会上,微软公司的代表都穿着写有“让我们来商谈”的T恤衫。

  在这次会议之后,休斯敦明白了微软的攻讦为什么没有追随者,他说:“我们应该验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Linux系统拥有者的总使用成本更高。”他委托国际数据集团旗下的IDC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研究,如果考虑所有者的总使用成本,微软Windows视窗系统是不是真的比Linux要好。最后的研究报告显示是微软胜出,但是微软的高管们也感到很矛盾,不了解是否是该采用这份报告。因为微软一直以来都宣称同样的观点而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拿出这份报告就能改变大家的看法吗?

  也许确实不能,不过这份报告也给微软赢得了一席之地。消费者意识到,也许微软并不是在罗织罪名,Linux系统确实要比看起来更复杂、维护成本也更高。与此同时,微软也决定进入透明化的战场,它宣布了一个“共享资源”的项目,政府客户能看到隐藏在Windows视窗系统和其他微软产品下面的代码。如果开源代码的一个吸引人之处是透明化的话,那么微软公司也能够给大家提供这种透明化,不过前提是客户宣布将保密并不会泄露代码。几个政府客户参与了“共享资源”项目的全过程,但是这在一个Linux时代没有掀起任何波澜,现在是时候采取更激进的做法了。

  2003年下半年时,微软走的一步棋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它挖来了IBM公司成功运营Linux战略的比尔·希尔夫(Bill Hilf)。在聘用比尔·希尔夫的过程中,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mer)对希尔夫说:“我们对免费必须要有个交代。”微软公司到目前为止所付出的努力都没能遏制免费软件的势头,而当比尔·希尔夫来到微软并同这里的工程师交流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比尔·希尔夫说:“在我同微软工程师的谈话中发现,他们对于开源软件的工作原理显然不了解,他们对开源软件的误解很深,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威胁来看待。”

  微软的工程师对开源软件误解这么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律师不允许他们接触它。Linux和近似开源软件所使用的授权方式叫做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它需要开源软件其他的“后续工作”都要能做到开源。微软公司的律师们把它当成毒刺,认为任何接触它的微软工程师都可能会在工作时不小心把Windows视窗设计成开源系统了。

  因此,当比尔·希尔夫想要在微软建立一个开源实验室时,大家都把它当作了一个可怖的生化武器试验室。这个实验室设在了一个老库房的角落,并把网线接进了实验室。在那之后,比尔·希尔夫就只能孤军奋战了,连一点经费都没有。他只可以使用二手电脑,并发起了一个“帮助比尔”的求援行动想要得到一些别人闲置不用的设备。任何从事开源实验室工作的人都不能接触微软的其他项目,理由是担心会传播通用公共许可证“病毒”。《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把他称作“微软公司里最寂寞的人。”

  如今,比尔·希尔夫的实验室里摆满了正在作业的高端新服务器,他有独立的经费并且还有一组软件工程师在为他的开源软件项目服务。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理由是实用主义至上。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对于Linux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微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走强,现在是到了微软正视现实的时候了。微软现在的立场是“和免费共生”,也就是需要确保微软的软件和开源软件能互相不冲突。微软的工程师们绕过了律师们的恐惧,提出了一些“补丁”,而非研发核心的开源软件代码。

  市场占有率能说明问题。在服务器市场,微软依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占有率,而Linux的市场占有率只是在20%左右徘徊。在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等市场上,微软的市场份额依然接近80%。市场决定了可以有三种不同模式的软件存在,它们是完全免费的、购买免费但需要得到付费支持的、性能很好的但一切都需要付费的软件。

  刚起步的一些网站和对价格敏感的个人往往选择免费的开源软件,这些软件的性能在慢慢的变好。然而,大公司更注重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点,因而它们愿意选用收费的微软软件或是红帽公司等Linux系统提供商的服务。这一些企业知道,他们向软件公司开出了一张支票,就同时得到了一份合约,有了这份合约,这一些企业就会得到“高水准服务的保证”。也就是说,如果软件出了故障,那么你就可以拨打某个维修电话了。

  如今,开源软件和非开源软件都代表着巨大的市场。从总营业收入来计算,微软都远超于了自己的开源软件竞争对手。但是,从用户数目来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得并不大。例如,火狐浏览器就在不断侵蚀微软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占据了30%的市场占有率),该浏览器开发商莫兹拉公司的收入完全就是依靠谷歌公司的广告收入分成,当人们使用火狐浏览器搜索内容的时候,就会链接到谷歌浏览器的搜寻结果页面。莫兹拉公司的员工数不到一百人,却能和微软浏览器的强大工作团队周旋。这是建立在免费基础上的另一类生意,浏览器也并非要捆绑到收费的操作系统里一起销售。

  与此同时,大多数网站,包括谷歌和亚马逊都在依靠开源软件。即便在一些经营方式最陈旧的公司里,Java或是PHP这样的脚本语言都已经渗透进了。这是一个免费和付费软件共存的混合世界。微软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这种混合世界不仅有可能存在,而且可能发展得很好,因为一道菜品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2004年4月1日,谷歌公司发布了一篇新闻稿,宣称自己将推出新的网络邮箱Gmail服务。因为谷歌公司向来都喜欢在愚人节这天发表玩笑性质的假新闻,因此有人质疑这消息是否属实。

  但是位于谷歌公司总部南边六英里的雅虎公司总部,那里的员工则认为谷歌发布的消息是千真万确的。雅虎高管们几年前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的,因为他们得悉谷歌公司将推出自己的邮箱服务,并注册了gmail?网站。

  雅虎无疑是最大的电子邮箱提供商,其用户总数超过1亿2 500万人。这是很好的一项生意,大多数用户使用的是雅虎的免费邮箱,总容量为10MB。如果人们想要更大的邮箱,那么就能申请总容量为25MB或是100MB的付费版本,这些付费邮箱还可以免除广告的侵扰。雅虎的生意很赚钱,而它相较于对手微软和美国在线的一马当先的优势也在逐渐扩大。

  但是,2004年初,谷歌有意进入邮件市场的传言让雅虎的高管就夜不能寐了。这倒不是谷歌对所有接触的业务都有点石成金的能力,而是有传言说谷歌将推出1G的免费邮箱,容量达到了雅虎现在免费邮箱容量的100倍。

  雅虎的高管丹·罗森维格(Dan Rosensweig)、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和中山戴夫(Dave Nakayama)赶紧聚在一起商量对策。雅虎必须要采取对策,因为谷歌的风头很劲,如果有这个打算的话,会一下子抢走雅虎很大的一块市场。如果Gmail邮箱线G的免费储存空间的话,那么雅虎想要比肩的话,对公司而言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雅虎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免费世界里的经典困境。新加入网络竞争的公司总比早先进入的公司更有优势。一方面,早先进入的公司有固定的收入流,因此害怕新的业务模式会影响原先的客户。另一方面,因为雅虎这样的公司客户数目更多,因此如果要给上亿的用户提供和

  Gmail一样的服务,资产金额的投入将是一个天量数字。谷歌提供电子邮箱服务之处还没有用户,因此它即便提供

  1G的免费邮箱储存量,也不用马上兑现,几台服务器就可以应付最初几千用户的需求了(实际上,谷歌在第一年提供的邮箱需要用户经由别人介绍才能申请到,这也就确保了它无需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就能满足最初的需求)。雅虎则不同了,它有上亿的用户,如果它也提供和谷歌一样的服务,那就需要买下满满一仓库的服务器才能满足储存邮件的需要。雅虎的高管考虑得越多,就觉得形势越严峻。那些使用雅虎

  100MB的付费邮箱的用户给公司带来的并非广告而是直接收入,如果他们能从Gmail那里得到10倍大的免费邮箱之后,会不会另投新欢?邮箱用户们会不会滥用扩容后的邮箱,把很大的邮箱当成是个免费仓库?更糟糕的是,雅虎高管感觉自己很难和谷歌的邮箱媲美,如果要保持自己的领头羊,就要提供比谷歌更大的邮箱容量才行。雅虎的高管头脑中浮现出了一栋装满了旋转圆盘(最昂贵的储存器)的房间,不论是硬件购置费用还是电力成本,都是为了反击谷歌的那篇新闻稿。雅虎的高管越想越焦虑,也觉得心里很不平衡,但是他们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布拉德·加林豪斯和中山戴夫两个人就好好算了一笔账,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各种图表。他们计算了存储器的成本,还好这项成本在不断降低;他们还计算了对存储器的预期需求量,这呈现出了一个经典的长尾曲线,少数用户会消耗大量的存储容量,而大多数人只需要消耗一点存储容量就够了。但是,这一点过多久会变化呢?如果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删邮件,那么当他们最近看完邮件之后会养成习惯把邮件删了吗?

  雅虎的高管还讨论了该如何把不同的邮件放置在不同的存储器上,有的存储器工作速度比较快,有些比较慢,有些则更慢。也许雅虎可以把日期比较久远的邮件储存在便宜、反应速度比较慢的存储器上,只把那些比较新的邮件储存在价格更高、反应速度更快的存储器上,这样邮箱用户就能很快地查阅近期邮件。然而,要把邮件进行这样划分的话,就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这或许就需要更高的成本并冒更大的风险。

  雅虎的高管最后还不得不考虑公司的收入问题。雅虎邮箱不仅能给公司增加广告收入,带来收费邮箱用户,还能给雅虎网站其他服务带来更多忠实的客户。当雅虎邮箱用户从邮件界面进入到雅虎网站主页,或是浏览金融和新闻等内容时,公司赚到了很多钱。雅虎承受不起邮箱用户减少的损失,因为这些用户对于雅虎网站其他的生意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个随着广告数目的增多,每个用户的价值也在提升

  2004年的到来,事态也慢慢的变明显,谷歌确实会发布自己的Gmail邮箱服务,雅虎也一定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当年4月1日,Gmail邮箱面世了,而且情况正如雅虎所担心得那样,Gmail邮箱将为使用者提供1G的免费空间。作为应对之举,时任雅虎首席运营官的丹·罗森维格大笔一挥,批准公司购买了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5月15日,在一次行业分析师参加的会议上,雅虎宣布给邮箱用户更好的提供的免费存储量马上将从10MB提高到100MB,而且以后容量还会扩大到更多,而付费得到100MB的用户将得到退款。到了当年底,雅虎的邮箱容量已经和Gmail的1G免费空间持平了。到了2007年,雅虎更上一层楼,宣布用户都能够免费得到容量上不封顶的海量邮箱(而在同期,Gmail邮箱的容量只是在逐渐增大,现在的免费空间只有8G)。

  在雅虎推出了邮箱新服务之后,事态的发展也让雅虎高管们感到惊奇。雅虎的付费用户并没有成群地离开雅虎,他们都觉得还是有一些功能值得掏腰包的,例如付费的邮箱没有广告邮件的骚扰。那些没有新续约的收费邮箱用户也并没有马上就离开雅虎,因为他们是按年和雅虎签订的合同。人们的邮箱使用习惯并不会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而且他们依然看完邮件后会删除,所以储藏量增长的势头并没有雅虎高管担心得那么恐怖。

  中山戴夫的团队编制出了能够抓住滥用邮箱者和散发垃圾邮件者。所谓容量上不封顶的海量邮箱也是雅虎能够控制的。你可以把自己想要的邮件加入到雅虎邮箱,但是如果你上载速度过快的话,雅虎就会发现,这就是滥用邮箱的一个表现。正如中山戴夫所说的那样:“你想把车开到多远就开多远,但是你不能想开多快就多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雅虎能够以很慢的速度来增加存储器容量,雅虎能等得越久,那么存储器就会变得更便宜。

  雅虎的策略最后收到了效果,它依旧保持着电子邮箱市场领头羊的地位,而Gmail只是用户数远远落后的季军。电子邮箱并没有成为雅虎看不见底的一个销金窟,而是继续给公司带来了盈利。它和谷歌的免费邮箱展开了对攻,而且变得比谷歌邮箱更加实惠,并首先实现了各大网站最终必定要承诺的海量邮箱服务。雅虎干脆把服务优惠到底,而这一招也收到了效果。

  不过,谷歌的发展并没有划上句号。实际上,谷歌正在开始新的征程,它用免费来打入每一块新市场并和竞争对手展开厮杀。在这些新市场上,软件和信息经济推翻了原有的经营模式并创立了全新的模式。

咨询电话:13917147829